健康資訊


你是誰?人生就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旅程

2020-02-25

生活在城市尤其是香港這種國際金融大都會,人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很少,也就是所謂的’me time”不多,很多時候就會迷失了在急速流轉的生活步伐之中。你又有多久沒有想過「你到底是誰?」「你想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指示著你生命前進的方向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呢?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認為人類發展至青少年及成年人的過程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就是知道自己的身份(identity),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在生命中的目標等等。不能發展出identity的人在往後各個發展階段都會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在愛情上工作上的發展都會有壞的影響。我們叫這種情況diffused identity (人格身份像擴散開去般不能聚焦,用中文常說的渾渾噩噩也能表達它的意思)。

Diffused identity 會有以下的特徵:在各種方面難以作出承諾、沒有作出有意義的決定的自信心、自尊感低、容易受別人影響、做事喜歡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情緒常常因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有困擾等。
以上的特徵在年輕人身上很常見,問他們將來想怎樣,他們傾向只懂答未來不想怎樣不喜歡怎樣但很少很少人可以有堅定的方向明確知道究竟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這不能全怪他們,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系統只著重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考能力,但卻忽略了兩個在人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東西:理財和尋找人生目標。幸運的話他們會在5、6年之內找到,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幾十年都沒有找到。


要怎樣尋找自己的identity呢?Erik Erikson提出了role experimentation 這個方法,就是你要盡量把自己暴露在不同角色之中會體驗更多的東西。多看書、做不一樣的工作、冥想、做白日夢、想像未來的成就、和朋友多談這方面的話題等都能幫大家找到自己的identity。有目標的人人生充滿色彩、無目標的人人生營營役役沒有火花。你的心理層面上的「身份」會指引著你生命的旅途。


除了Diffused Identity, 心理學上還有哪些身份特徵?

James Martia 基於兩個「身份」感知特徵將「身份認同」分成4種類型。


這兩個身份感知特徴分別是「危機」(crisis) 和「承諾」(commitment)。「危機」就是你在每一個環境或生命處境之中的探索調整和思考。人生成長的時候,會面對許多新環境新挑戰,好多時候會令我們不適應或不知所措,「危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你對這些渾沌階段的思考,希望思考可以讓你調整策略面對新環境新挑戰。「承諾」就是你是否可以遵從你的「危機」思考,是努力面對新挑戰新環境的決心。
「危機」和「承諾」會組合出四種不同的「身份」狀態(identity status)。分別是Identity achievement (有堅實的身份認知), foreclosure (只有承諾卻沒有獨立危機思考的身份認知), moratorium (只有危機思考卻不作理會,沒有承諾的身份認知), 和identity diffusion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身份認知)。
Moratorium (只有危機思考卻不作理會,沒有承諾的身份認知。Crisis+, Commitment-)。這種「身份狀態」的人有思考現狀,他們並不滿意,他們有很多的想法,有想過如何去改變。但是,一切都只是停於空想,卻沒有任何自我承諾去突破自己,去做想做的東西。他們會說「我現在的情況我真不滿意,我想我可以做更多去改變,不過還是算了,反正我都做不到。」
Foreclosure (只有承諾卻沒有獨立危機思考的身份認知, Crisis-, Commitment+)。這種「身份狀態」的人沒有作出什麼思考,他們很少思考自己的人生,很少思考自己的未來想要怎樣。他們卻有「承諾」,他們的「承諾」卻是來自於別人的期望例如父母。這種「身份狀態」很常在香港的學生上看見,他們課業好、有動力適應環境,但是你問他想要怎樣他們並不知道。很多時候他們連為什麼選這一科來讀都不知道,他們會說「因為父母說讀會計前途好,所以我就讀了」。
Identity diffusion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身份認知, Crisis-, Commitment-) 在上面已經說過, 基本上這種「身份狀態」的人可以用渾渾噩噩來形容。他們沒有作出什麼對人生的思考,在各種方面難以作出承諾、沒有作出有意義的決定的自信心、自尊感低、容易受別人影響、做事喜歡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情緒常常因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有困擾等 。
我們需要追求的是Identity achievement (有堅實的身份認知 Crisis+, Commitment+),對現況新環境新挑戰有想法,更重要的是有「承諾」坐言起行,心中有著清晰的目標,一步一步努力地追求。之前就說過了,要找到identity achievement 不容易。我們要多思考,多閱讀,多和有目標有夢想的人接觸。


資料來源Lo's Psychology

文字及照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